查看原文
其他

600年前,腾冲人的饭碗长啥样?

赵庆祝 腾冲纪 2023-06-12


又到了外卖时间,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600年前,腾冲人的饭碗长啥样?


马站乡碗窑村,能够给你答案。


🥣


马站乡碗窑村是腾冲一个以传统手工业命名的小村庄,制陶工艺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孙、刘两姓始祖从湖南湘阴县大义乡把烧制土陶的技艺带到腾冲,正统十四(1449年)年由曲石碗窑坡搬到三联村,因以做土碗为主,命名为碗窑。



碗窑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陶技艺,号称滇西独一无二的土陶产地,也是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腾冲马站碗窑村被保山市政府选为保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被命名为“马站乡碗窑村制陶工艺之乡”。


近几年来,在腾冲文化产业版图的扩张路径下,马站碗窑村已成为腾冲著名的文化产品加工地之一。



站在碗窑工艺坊前,温酒的执壶、盛饭的小碗、精巧的花瓶……件件还原600多年前明朝腾冲人的生活点滴——我哪里是在看展,这分明是在大明逛陶器店的既视感。





碗窑村有什么神奇之处tengchong-mazhan-wanyao


01“一姓一工”


“蒋家蒋大瓮,孙家孙小瓯,刘家刘小坛,胡家胡土头。”这是碗窑村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说的就是碗窑村“一姓一工”的行业准则。



这样的规矩在当地已经传承几百年了。根据胡姓祖先会烧制砂锅、土头(烟斗);刘姓族人会做坛、缸、罐,蒋姓族人会做瓮,孙姓族人碗、碟、钵、盅、杯等小件用品的特长,按姓氏分类制作陶器,各有专攻,不岔行,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




02神圣的祭窑仪式


碗窑村陶器的制作为祖传工艺,世代相袭,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制陶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烧制土陶的龙窑已不能满足陶器的生产,又分别在后龙井、刘家井、蒋家巷、王家窑头、现今的孙家小巷建了18条龙窑



马站碗窑村陶工世代都有祭窑的习俗。在老一辈陶工的心目中,每一座窑都有窑神,窑神主宰着窑工们烧制陶器的成败得失。因此,在装窑完毕点火之前,要举行祭拜窑神的仪式。“上香、供奉、诚心地祈祷。”这样的仪式,延续至今。




03遇见一堵墙


马站碗窑村还有一道特别的墙,为凤仪寺主持常清师父修建,墙体装饰有土陶片,是地基坡头孙氏族人于正统十四年至成化十六年间烧窑遗址的碎陶片。这些陶片距今已有五百七十多年,它见证了碗窑土陶的历史和文化,也见证了碗窑上陶艺人们的勤劳朴实。




04带走特别的陶器

马站乡碗窑村制陶的传统材料为腾冲亿万年前火山喷发留下的火山灰土,火山灰含微量元素且土质细腻黏稠,经过简单拼配便可拿来做陶。其次,碗窑村还特产天然釉土,成型的产品呈现出天然质朴的形态。



到目前为止,碗窑村的陶制产品种类多达上百种,造型多变,且独具特色,是集实用性与文艺性为一体的特色工艺品。



近年来,艺人们不断提升技艺,研制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土陶制作体验、土陶工艺品、茶艺、插花艺术、多肉种植......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土陶焕发新生。




🥣


站在碗窑工艺坊里,透过一件件质朴素雅的生活器具,仿佛在看一部大明生活札记。


原来百年前的腾冲,一处炉火曾烧出了不可计数的土陶,那些泥土深处的宝藏,就是古人遥远而切近的密语。



— END —



丨转载注意:得到授权48小时后方可转载。(小编微信:ll18277130817)
丨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及时联系小编,我们会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视     频:李明宗

图     片:龚德涛

文案编辑:赵庆祝


///FURTHER READING

在看就点这里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